盋山考证实录

登盋山四顾,目所及可数百里,侈矣。约断之,起山前龙蟠里城垣至峨眉岭,又邪循小仓山,道陶谷至虎踞关,又邪道四望、马鞍诸山至清凉门,又循城垣折至山前乌龙潭迄焉,方可十数里。

——《盋山志》卷一序言

盋山

盋山是清凉山东南一脉,现在被广州路、清凉山路、龙蟠里、虎踞路所围绕。盋山海拔仅有42.3米,因其外形像盋(古时用以盛饭,状如小盆的陶器)而得名。清代两江总督陶澍曾改“盋山”为“博山”,民间有俗称“钵山”、“菠萝山”。

地理位置

要全面了解盋山,首先要了解盋山的地理位置。根据《盋山志的记载,盋山东至龙蟠里、乌龙潭,北至小仓山(今上海路、华侨路一带),东至清凉门一带·,南至南京城墙(清凉门至汉西门段)。值得注意的是,原文中所说的“循”、“道”等词语指的是方向,而不是盋山的范围。所以盋山向南可到峨眉岭,向北可到虎踞关、马鞍山(南京城北下关一带)。但是,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,现在的盋山与《盋山志》记载有出入的地方是“起山前龙蟠里”一句。现今龙蟠里路旁是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和南京市文旅局(原惜阴书舍)两个较大单位。校园内的地势起伏自龙蟠里向东约100-150米处呈上升趋势。参考民国时期地图发现,龙蟠里在惜阴书舍以东,即现在的学校内部。

古代

盋山的命名,极具现实色彩,却又不失古意。在古代的南京城,四周城西小山众多,是南京丘陵地势的很好体现。盋山原本似乎与清凉山连为一体,因为周边道路的开辟才逐渐在清代为人所熟知。盋山周边,曾有颜真卿、方苞、魏源、袁枚等历代名流雅士踪迹,或赋闲散居,或放歌诗文。曾经冈阜起伏、潭水静流、林茂草丰的盋山里,一座座优雅的江南园墅错落其间。惜阴书舍是盋山附近最为重要的建筑之一,后文会详细介绍。

近现代

盋山自晚清以后,通过对比各类老地图发现,山形基本保持原有状况。但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地图上方均无名称标注。现今主流网络地图上方亦未标注此山。

南京市第四中学前身是南京三民中学。这所中学是由当时在国民党中央训练部仼职的熊冲发起,得到国民党和民国政府二十一名政要支持,于1929年成立。后改为南京市第四中学。因生源惨淡,在2012年与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合并。

20世纪六七十年代,为防御外敌入侵,我国各地修建了大量的地道式人防工程,南京也利用山体开挖了不少人防工程。菠萝山人防工程(广州路229号)就是其中的一个,位于盋山尚未开发的西侧山中。每逢夏天就会开放。

上世纪末,因城建开发,虎踞路实施建设,南京四中将部分面积交给南京市,并开山建楼。大部被浇灌上水泥后建成大楼,只有很少一部分裸露的植被,位于广州路一侧。现在校园内2/3区域都是在原有山坡上建设,运动场则是在山顶区域。

传承与保护

近代以来,对于盋山的保护一直甚微。与邻近的清凉山相比,盋山一直显得更加具有野趣。辟为公园,反而会破坏其中的生态环境。也许在南京城中保留一座未经人工开发的小山,给它增加了一番神秘。

未开发的盋山

校园中可观测到的山坡

从盋山向东面(新街口方向)眺望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滚动至顶部